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有这样一对年轻的博士夫妻,他们刚过而立之年,工作才3年多,但他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两人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先后获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博士后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这对年轻的“比翼鸟”:妻子邱玲,2007年7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量子化学专业;丈夫林建国,200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共同的学习背景和共同的事业前景,使他们成为省原医所里独一无二的博士伉俪,他们比翼双飞,已在省原医所这块沃土上脱颖而出。
筑巢引凤
2007年7月,邱玲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南京理工大学量子化学专业硕博连读,她的博士论文荣获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她满怀理想,期待为社会贡献一己之长。哪里才是她最适宜的用武之地呢?邱玲在留校任教和到省原医所工作之间做起了“科学研究”。在已有的硬件设施上,高校“财大气粗”优势明显;在专业的发展态势上,高校的学科结构更健全;在待遇收入上,两者相差不多。然而,邱玲最终选择了省原医所,是因为该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软环境深深地吸引了她。为了引进人才,省原医所所长罗世能顶着炎炎烈日,“三顾学校”去“请她”,罗所长的诚意感动了她。
邱玲到所工作后,感受到了什么叫“一路绿灯”:她从事的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没有配套的专用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单位就投入几十万元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室,并设立所青年科研基金,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同时,委以重任为课题组长,为她配备了科研助手,并派其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良好的工作环境,让邱玲潜心科研。邱玲选择只身来到无锡,立刻遇到了夫妻两地分居和在锡住房两个生活问题。所领导知晓后,特事特办,一是邀请其从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的丈夫林建国加盟该所从事“药物配位化学”研究工作。二是提前全额发放两人的住房补贴。带着沉甸甸的关怀,这对博士伉俪2007年8月在锡城安了家。一年后,林建国进入省原医所,开始和妻子“并肩作战”。
凤歌鸣,凰和弦
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省原医所浓厚的科研氛围,使他俩如鱼得水,放开手脚搞科研。夫妇俩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身影也成了省原医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白天泡在实验室里,晚上还加班加点,实验室里经常灯火通明……科研工作很特殊,上百次不厌其烦的实验也许都得不到一个有力的数据,用“残酷”形容科学研究有时毫不为过,他们俩互相探讨,取长补短,还常常利用电脑,向导师请教,与师兄师妹探讨,拓宽思路,攻坚克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8年,工作仅1年的邱玲博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林建国博士也不甘落后,2010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谱写出了一曲比翼齐飞的青春乐章。
为了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夫妻俩至今从没到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没逛过一次“八佰伴”商场。邱玲怀孕期间,仍继续坚持化学实验以保证课题进度。哺乳假期间,她也没闲下来,一边带小孩,一边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并发表了两篇SCI论文。有了宝贝儿子后,时间更宝贵了,除了每周一次带儿子去体育馆游泳是他俩最大的休闲乐趣外,他们没有安排过一次亲子出游,也没去欣赏过鼋头渚的美景。与同在锡城的旧时同窗偶然相遇时,面对老同学“怎么没来参加聚会”的埋怨,两人异口同声“没时间,实在没时间”……
为了攀登科研高峰,他们愿意把逛街、旅游、追求时尚潮流的时间和精力统统奉献给那无声的符号、公式和冷冰冰的仪器设备。对这对年轻的博士伉俪而言,科研的道路还很漫长,科研的“冷板凳”还要坐很久,但他们深信:每一次磨砺都是涅槃前的“凤歌鸣,凰和弦”,每一次进步都将引领他们携手走进成功的金色殿堂!(江原)